第二届学术柏涛:定势赋能,笃行致远 -凯发app

发布时间:2023-04-11  /  浏览次数:446 次

 

 

近年来,pta上海柏涛先后开启了“柏金奖”作品评优和“创”设计大赛等系列内部学术活动,前者的重心落在设计质量与落地品质的把控上,后者则面向创新与研发,并且时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分享、培训与竞赛等……“学习”与“分享”的基因,一直都流淌于上海柏涛的血液之中。受到疫情和政策的双重影响,在这个行业趋势持续下行、ai技术刷新认知的春天,我们回归本心,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,将实际经验转化为知识储备,寻求差异化和创新性,定势赋能,学以致用,提升自我,以期能够应对未来的变化。

 

 

柏金奖是自2018年开始举办的,通过对项目的设计感与实施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择选,以“铂金”般珍贵品质作为对获选项目的定义,以期推选出能够代表上海柏涛设计水准的优秀项目。
由于疫情原因,经组委会商议,将第四届与第五届两届合并,共同评选出获奖作品。
第四届共收到参选项目270个,其中居住类建筑项目180个,综合类项目67个,景观类项目8个,研发类15个;第五届共收到参选项目177个,居住类建筑项目129个,综合类建筑项目40个,景观类项目6个,研发类项目2个。
最终共评选出柏金奖2项,柏银奖6项,柏嘉奖10项,佳作奖共19项。

 

 

 

结合地块的上位规划要求及重构邻里关系的美好愿景,金地丰盛道经过多版方案推敲,主动在红线内营造了一条街和一个开放广场,成为社区与城市融合开放的第三地。
下空间从来就是中国传统街道空间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。它作为一种静态的街道空间,柔化了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的转变过程。在传统生活中,它既是街道空间的一部分,又是特殊“生活空间”。在天气温和的时候,人们在这里用餐、聊天、乘凉、加强邻里亲善关系,也增添了生活气息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复合过渡空间,才使得传统街道更富有人情味,更加具有活力。

 

 

 

美术馆的形式是发乎于自然。以原石造型为启发,白与灰为基本色调,形成自然、纯净、融合的视觉感受。朝向城市一边的立面显得整洁干净,成为新地标的同时不显突兀;朝向内景的一侧则与几何形态的公园景观相融合,形成互动的空间。人与自然的交互、人与人的交流。
雕塑感的外表皮之内,是凝聚温厚、静谧的内部空间,几何元素与自然光线的引导给整个建筑带来更多层次,在空间中泛起悠长的回音。用纯白的主色调将美术馆打造成为一座极具包容力和承载力的“艺术容器”。

 

 

 

规划打造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、文化沉淀与时尚魅力并重、邻里交流型的新型社区,方案借鉴了宁波传统民居郑氏十七房的建筑组合方式,形成街、坊、巷丰富多样的空间。溯源坊巷的历史,“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,四里为赞,五赞为鄙,五鄙为县,五县为遂”,可以说也是最初“邻里街坊”的蓝本。坊巷,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规制在一定程度上说,亦沉积着几千年来中国友好和谐的邻里之道。

 

 

 

本案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江畔,萧山科技城核心,是仁恒置地、香港置地联合打造的前湾国际化社区江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“打造健康、宜居为主的国际生活住区”为理念。
通过单线制建筑规划布局,形成南低北高,线性排布的规划形态;在整体空间上,充分考虑每一户的景观资源,做到南向视线无遮挡,北向俯瞰钱塘江。高层沿北侧l 型排布,对内形成环保洋房的围合态势,对外形成最大的景观展开面,北侧江景和滨河花园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
 

 

 

在畅想江澜湾示范区中,我们致力于设计一座开放、互动,服务于城市与社区的未来公共会客厅。建筑于城市广场的退让,给城市留下更具活力的公共空间,增加社区的温度与体验感;互动性的城市转角,入口斜切面的引导,超强视觉张力的形体呈现出未来领域感;城市广场、下沉庭院、贯穿天桥的串联,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受。邻里家人可以在此放慢脚步,驻足停留、交谈互动,近距离感受未来生活的场景。

 

 

 

本设计突破以往一些设计中小区绿化环境为“边角料”的零散无序现象,而是提出一个“以人为本”的指导思想,“24 小时*7 天”全周期全场景化的活动轨迹,包括了交融中心、活力中心、交互中心、共享中心等四大功能中心。四大中心由风雨连廊串联起来,在连廊有限的空间里,巧妙地排布了空林氧吧、酷动时刻、童心乐园、邻里会客等多功能空间。
建筑立面、空间组合与环境独具特色,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均体现富有个性的设计风格,手法多变,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,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。建筑单体造型采用现代经典建筑风范,简洁大气。立面设计结合窗套、檐口、栏杆等细部的雕琢,建筑墙面用材为铝板,并结合铝合金门窗,使之既显精致而又不落俗套。

 

 

 

余新镇,俗称余贤埭,古名渔里,原为渔民歇散居散之地,清初有集市,一里长街。渔里的人文百态、阶层多远彰显了他的包容性,空间形态也呈现多样化发展。在不断地发展进程中,逐渐形成渔里独特的文化 – 水乡文化、渔人文化、渔里人居文化等,呈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。
随着城市发展迈进新环境下,人与建筑之间的链接、过去与现在时间的链接,让大环境迫切需要革新观念的设计,来寻找到与时代、城市、场地交流的端口。
本案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,基于探索城市历史文化为出发点,将渔里文化通过极简设计美学,与形体展开对话,延伸人与空间的交互,最终建立情感的连接。

 

 

 

作为国际化社区的一个重要节点,根据项目功能要求,结合地块大小及周边环境特点,规划将建筑居中布置,东西两端留出社区广场,最大限度为人们留出户外的交流与活的空间,形成邻里氛围。同时在东侧创造了一条“奇境漫游”动线,以多首层的形式将人们带入建筑。出于对社区居民的安全和便利考虑,打造了过街天桥与邻里中心连接,方便人们的到达。围绕着广场和城市景观,建筑由西向东层层退台,形成了多个与城市发生互动的景观露台,围绕着动线、广场、露台布置了适宜的业态,极大地丰富了空间氛围和场景气氛,为人们营造高品质、多功能的邻里环境,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界面,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。

 

 

 

作为整个金地福州自在城的邻里中心,本案分为地铁车辆段上盖部分和实土地面两部分,由于未来住宅区将建设于上盖部分,与城市道路有着近5米的高差,因此,本案便成为缝合城市与住区的重要纽带。本案将成为一个“过滤器”,连接城市与住区,完成由开放向半开放,再向私密多层次的空间串联,营造层层递进的探索感。

 

 

 

项目立意在于重构重庆的一份记忆,力图通过自然与艺术交织,传统与现代共生,体现大山大水的重庆地景特征和人文情怀。尊重原有场地关系,结合自然景观及人为造景的方式,更好地让景观融入到小区之中,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,更自然地呈现现有的建筑体量。

 

 

 

整栋建筑选择「剑兰」作为设计概念,既是出于对建筑形体的考量,也是对项目品牌的解读。建筑外表面采用疏密呼应、虚实结合和层次渐进等手法,重新演绎了剑兰的结构形式和层次。建筑立面采用渐变效果,模拟绽放的花朵,层层叠叠的样子。建筑采用垂直的立柱模拟纤细的花萼,偎依在花瓣周围,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“护花使者”。商业裙楼打破常规盒子造型,营造出枝叶舒展、蓬勃生长的精神状态。

 

 

 

整体设计是以景观主题公园为主线索展开,建筑则隐藏其中,同时也将公园划分为:红土质地的下沉“聚” 网球场;台地瀑布雨林;承载城市生活的艺术园林等若干主题分区。由低到高,由老到新,建筑空间就像是在雨林之中生长出来的“生命”。

 

 

 

建筑师对整个场地进行了从地貌、竖向、台基到建筑的整体规划,最终在化整为零的策略性下,尽量少地去减少土方的挖填。保留原有山体的自然山形,以切分小台地的处理方式去顺应地形,通过空间的渗透,通过路径的安排和指向情绪的空间节点的变化,让它的规划结构顺着自然地形一层层地展开,形成丰富隐奢的山居群落体验。社区中心与湖面咫尺相邻,看似打断了规划结构所要传递的隐奢的空间氛围,实际上是通过对偶的语汇,强调这种建筑与环境对话的可能性,最终其实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做减法。

 

 

 

以“极简现代主义”为原则,赋予建筑立面线条流畅、富有动态的韵律感。户型设计中采用横厅加洄游的空间组合方式,提供了区别于市场上常规南北通厅的定制产品,给业主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。项目采用现代中式的设计风格,简洁的线条,精致的细节,高端的材料,赋予了建筑奢华又不失优雅的立面效果。

 

 

 

运河新城是当下杭州最具国际气质以及艺术潮流趋势的热核,而作为热核首发住宅的香港置地上和公元里项目,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运河历史传承与新城生活相结合,以及在这个场景下的生活方式产生的烟火气息与艺术审美相结合。
在立面元素上,我们运用了运河纹浪的城市意象,采用一些统一简洁的建筑语汇,形成群体的门户地标性的形象。使用精工细作的方式及精细化的材料处理,形成强烈的线条感,给人一种时尚、精致的建筑设计的传达。

 

 

 

为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渗透的人居关系,本案在规划设计中有意弱化建筑的主体位置,建筑整体偏于轴线一侧,将中心区域更多地留给景观,让自然的诗意得以在社区中流动和延续。当然,在人与自然之外,生活则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话题。我们将我们所倡导的健康、绿色的生活态度装进生活馆之中,让自然- 建筑- 人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,在这里共同成长。

 

 

 

在传统形式中提取演变,形成新的符号。屋顶形式结合传统民居悬山做法,采用简洁线条现代演绎,并将“枋”的形式抽象转换,形成屋顶的装饰点缀。屋顶材料采用深咖色直立锁边金属铝板,造型简洁挺拔,坚固耐用,用现代材料对传统屋面进行新的演绎。

 

 

 

项目本身附带宏伟的气势与厚重的观感,如何在设计中将这份厚重化作坚强的后盾,结合现代审美与潮流的设计手法,让古典艺术焕发新的生机,是我们改造的初衷。本次设计以衬托原始建筑,打造亲近、活力、沉浸式的艺术馆体验为目的,融入湖岛的绿地优势和现代元素,创造全新的美感和光芒,打造城市微度假,水岸趣生活。针对于目前的不足,我们主要对前区和临湖面后场做了相应的改造。

 

网站地图